根据河南省"十四五"援疆工作规划及平顶山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部署,2025年7月,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选派徐启飞、郭恩会、潘金生三名医疗骨干作为对口援疆医疗队队员,奔赴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。9月6日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震撼上演。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命悬一线,通过基层精准诊断、高效转运、绿色通道无缝衔接及援疆医疗队队员潘金生等医护团队的“生死抢救”,最终在D-to-w(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闭塞血管)仅24分钟的极限速度下成功获救。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体现了“时间就是心肌,时间就是生命”的重要意义,更成为巴里坤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里程碑,彰显了河南援疆工作的扎实成效。心电图秒级诊断
生命通道即刻开启
“患者突发剧烈胸痛,持续不缓解,伴有大汗淋漓!”当天下午,患者因胸痛抵达基层医院时,情况已十分危急。三塘湖镇卫生院医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积累的经验,迅速完成心电图检查,并立即联系胸痛中心专家确诊为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STEMI)”,这意味着患者心脏冠状动脉已严重堵塞,随时可能猝死!诊断明确后,卫生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:一方面为患者服用负荷量双抗药物稳定病情,另一方面启动转运流程,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手术方案。这场与死神的赛跑,从基层医院的第一秒就已全力冲刺。急性左心衰突袭
多学科团队“双线作战”
转运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介入科后,就在造影完成、明确血管闭塞位置的瞬间,患者病情骤然恶化——急性左心衰竭发作!出现烦躁不安、全身湿冷、呼吸困难,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,命悬一线。一场惊心动魄的“双线作战”迅速展开:医护全力抢救左心衰,援疆专家潘金生以毫秒级精度操作,穿刺、造影、导丝通过、支架植入一气呵成。随着支架精准植入闭塞的前降支,患者胸痛瞬间缓解,血氧回升,生命体征逐渐平稳。从进入导管室到血管开通,D-to-w时间定格在24分钟——这一速度远超国家标准(通常要求90分钟内),充分展现了高效的救治能力。 潘金生表示:“24分钟的D-to-w时间,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体系建设的成果。基层医院成为‘前哨站’,胸痛中心打通了‘生命高速路’,两者结合真正实现了‘患者未到,信息先到;患者未治,方案已定’。这为偏远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树立了新标杆。” 此次抢救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,更是“以患者为中心”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。它表明,在胸痛救治中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,每一环节的优化都可能改变生命的结局。这一成功案例也将激励更多医务工作者不断超越,续写新时代援疆医疗的新篇章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健康中国的土壤中绚丽绽放。
潘金生,硕士研究生,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二病区主任医师。擅长冠心病、心力衰竭、心律失常、高血压、心肌病、心脏瓣膜病以及冠心病的诊治和心律失常介入手术治疗。
一审一校 | 王俊豪
二审二校 | 潘金生
三审三校 | 付 睿